党委人才工作部 高层次人才工作办公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快速通道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人才论坛

区域人才合作正当时

作者::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日期:2013-11-25     浏览次数:

        有长三角、南有泛珠三角、北有环渤海……如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正风生水起,区域人才合作也如火如荼开展。各区域在资源整合、信息交流、人才开发一体化等多方面不断发力,竭力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

  政策互通――

  让人才自由流动、高效配置

  如何服务好人才,让他们可以跨省、跨地区自由流动,是区域人才合作的重点工作之一。

  全国各个区域合作组织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有益探索。以珠三角为例,通过创新人才政策,逐步建立起形式多样的高层次人才流动“绿色通道”和“蓝色平台”,消除区域内人才流动的身份、户籍、所有制、社会保障等体制性障碍,促进人才在珠三角和港澳区域内部合理流动。

  让人才在自由流动的基础上实现高效配置,是区域人才合作的又一重点工作。

  各区域合作组织积极建设多元化平台,实现这个目标。泛珠三角区域建立了“人才网联盟”,实现了区域内的人才信息一体化。西北五省、东北三省等区域也都建立了人才信息共享平台。

  虽然各地进行了不少有益探索,但也有一些绕不开的问题。记者在近期走访部分区域时发现,一些深层次的服务工作因为政策限制无法开展。有些区域虽然建立了信息网络和人才信息库,但还没有形成区域内共享的信息资源,这对推进区域内人才合作也带来了障碍。

  对此,人社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不断完善政府人才公共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全国一体化的服务网络。同时,健全人事代理、社会保险代理、企业用工登记、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人事档案管理、就业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满足人才流动多样化需求,实现高效配置。

  优势互补――

  取长补短搞好重点人才开发

  在人才开发方面取长补短,是区域人才合作的另一大优势所在。

  中心城市由于资源丰富,在区域人才合作中扮演着领跑者的角色。比如环渤海经济圈中的北京和天津,珠三角区域的广州和深圳,西北五省的西安和兰州等。而其他城市则源源不断地为中心城市输送人才,同时也借助着中心城市的资源,开发自己急需的紧缺人才。

  河北省近几年就一直围绕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借力北京、天津,开发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河北省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主任王树波告诉记者,截至今年,“中国河北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洽谈会”已经举办了四届,每次都积极组织京津两地人才参加,并且邀请两地人社部门和人才服务机构参会,不断深化合作。

  泛珠三角地区依托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建立与港澳人才资源的信息共享、联合发布等机制,大力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

  为更加有效形成互补,各区域合作组织还结合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当地实际,纷纷编制区域人才开发合作的规划纲要,让人才开发工作有的放矢,避免内部人才竞争过度的问题。

  据了解,长三角正在考虑编制区域人才合作规划。珠三角也根据《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区域人才资源开发的整体规划,以实现人才发展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同步实施。

  跨区互动――

  从区域合作向全国统筹迈进

  近年来,高铁线路陆续开通,把南北距离大大缩短,从珠三角到环渤海经济圈,只需8个小时。这无疑为跨区域人才交流与合作战略升级添加了看得见的“翅膀”,让人才合作正在从地缘性区域合作向跨区域战略性合作迈进。

  2012年4月,长三角与西南地区就进行了一次跨区域人才合作尝试。西南人才联盟与江苏省常熟市签订合作协议,成立江南(常熟)实践区。

  西南人才联盟秘书长、重庆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主任赵云中告诉记者,根据协议,两区域在人才服务领域开展了全方位合作,包括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毕业生就业见习等实践活动和开展各类人才招聘活动和人才科技推介活动等。“这对提升彼此人力资源总体素质有着重要作用。”他说。

  今年年初,人社部召开的部分区域人才合作组织工作座谈会上,与会人员也一致认为,随着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区域间合作将越来越多,最终必将形成全国合力。

  “最终要实现各类人才在区域内甚至在跨区域间的合理分布、有效配置,最大发挥人才才智和效益。”人社部相关负责人说。

  要实现这个目标,目前看来依然任重而道远。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跨区域人才流动,甚至区域内人才流动,档案流转手续、社保转接手续等,国家层面仍然缺乏统一标准。一些区域的人才工作者也建议,国家层面应出台指导性意见,协助区域人才合作完成好组织定位、制度框架等顶层设计,对地方的工作给予更多的指导。
党委人才工作部 高层次人才工作办公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