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人才工作部 高层次人才工作办公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快速通道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人才论坛

品三国 论人才

作者::     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日期:2010-11-22     浏览次数: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博士生来源地,也是外籍博士毕业留美人数最多的国家。除了人才外流,本国的知识精英也没有做到人尽其才,人才浪费的现象非常严重。那么,如何在人才短缺的情况下减少人才外流与人才浪费,使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品读《三国演义》,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些许答案。

  首先,要最大限度地聚才纳才。在观念上重视和爱护人才是解决人才问题的前提。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才向来是社会进步、国家富强的重要推动力量。东汉末年,群雄逐鹿,十八镇诸侯先后灭亡,而刘备自从得了孔明相助便由弱变强最终称帝西蜀,曹操听了荀�之策从而统一北方雄视整个中国,孙权执行鲁肃“榻上策”坐拥江东,三足鼎立之势的最终形成便是人才之功最生动的体现。人才的作用不容忽视。尤其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国与国的竞争实质上已经演变为人与人的竞争,更确切地说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因此,这就要求领导者把占世界人口20%的中国人看成是能产生大量人才的巨大财富,而非负担,并把人才问题上升到战略高度来看待。

  其次,要有吸才纳才之法。曹操、孙权、刘备能够三足鼎立,固有其各自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优势,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即他们都尽其所能地网罗天下英才为其服务,这其中尤以曹操更胜孙、刘一筹。曹操吸纳人才善于运用封爵赠金这两大法宝,充分满足人才的欲望,从而使他们甘心自愿地归其麾下。对于关羽,曹操接受其“三事”之约使之来投后,待之甚厚,“赠美人十人,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关羽斩颜良立功后,更是封其为汉寿亭侯。由此可以看出,曹操深知要马儿跑得快,就要马儿多吃草的道理。当然,历史有其局限性,曹操的某些做法今日未必可取,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读硬件环境的提供对于吸纳人才的重要性,如今的硬件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的法制建设、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工资分配制度的合理化改革、用人激励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等等。

  用人者除了以上两策,多到基层调研,走群众路线,不拘一格挖掘人才也是非常重要的。关羽、张飞不正是刘备在市井偶遇的么?孙、曹、刘都能拥有众多人才的辅助,是通过坊间询问、打听、咨询或者人才之间相互举荐而得。孔明因水镜先生和徐庶的大力推荐,最终被刘备“三顾茅庐”而求得,而孔明又举荐庞统给刘备,从而使刘备拥有卧龙、凤雏两大谋士。荀�投曹后备受重用,于是推荐了程昱,程昱受到曹操礼遇而举荐郭嘉,最终使曹营凝聚了大量一流知识分子。由此可见,走群众路线,不能搞形式主义,近日公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树立“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并要求“注重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党政人才”,并要加快健全举才荐才的社会化机制。

  在当代社会中,拥有了人才,做到人尽其用,最大限度地挖掘人才的价值同样是一个重要课题。

  第一,要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启用真正的贤才。东汉末年,封建统治者取士大都以门第、品行、资历作为首要条件,士人分品做官已是不成文的规定。而曹操敢于打破陋习,三下《求贤令》,“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要求对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常格不破,大才难得”。正是因为曹操的这种用人政策,使得有本事的人都来投靠他,以致曹营人才济济。以古论今,曹操的用人气魄值得我们学习,要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恐怕首先需要打破常规陋习,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倾向,更要打破门第、身份等级与裙带关系的不良社会风气。

  第二,不论资排辈,破格用人。刘备、曹操和孙权都有这样的典型事例,且说孙权,东吴四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都是因为战功卓著、才华出众而被孙权重用,周瑜 33岁就挂帅,成为东吴一大枭雄。鲁肃身为一介平民,投奔孙权时不过20几岁,却被主公重用并能发挥其才智,作出了重大贡献。吕蒙出身于行伍,20几岁便被孙权提拔为中郎将。陆逊原是一介书生,同样年少不为人所知,被孙权识中,拜为大将委以重任,并立了大功。论资排辈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人才的更新换代是一种必然规律,如果处理恰当便可以更早地使人才发挥作用,反之,不仅拖延了可以有效发挥人才作用的时间,更严重的是把人才磨成了庸才。

  第三,要信任人才,用之不疑。刘备败给了小将陆逊的故事值得我们深思,而陆逊的成功正是孙权信任和不疑的结果。当时东吴大臣们因为陆逊年纪小而怀疑孙权的决定,而孙权在充分了解陆逊才干的基础上,给予他充分的信任,让其放手去干,从而使陆逊终能指挥自如,最后一把火几乎将刘备全军烧个精光。相反,孔明在这方面做的就差强人意了,一方面他事必躬亲,另一方面是用人多疑。事必躬亲兢兢业业的作风是值得肯定的,但过分关注于细节只能是让手下的人才没有用武之地,得不到锻炼的机会,从而造成人才的断层,最终加速了蜀国的灭亡。领导人的责任应该更多集中于宏观决策、出主意与用人上,必要的时候包办下一级的工作是应该的,但如果总是不放心、怀疑下级的能力,不管初衷如何,这总归是本末倒置,是不好的。再有本事的领导人也要善于用人才,否则只能是一方面把自己累得身心俱疲,另一方面人才有劲不能使,或者使之不尽力。

  第四,对人才要有宽容之心,不可求全责备。人才并非完人,也有缺点和弱点,既要有爱其长之意,也要有容其短之心。曹操《求贤令》中如是写道,“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在用人过程中,曹操也是这么做的,武将任其武、文职尽其能;仁者用其仁、智者采其智,于是有各类奇才、怪才汇聚于魏国。人各有所长,但只要因人制宜,择人善任,最大限度地用其长,破除求全责备的观念,便可取得最大的收获。

  未来十几年,是我国人才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人才资源强国的实现需要国家怀有爱才惜才之心、掌握聚才纳才之法,更要有用才使才之道,栽好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也才能留住金凤凰,当然这需要栽树者的责任和远见。

  (作者:曹楠,中央党校报刊社)


党委人才工作部 高层次人才工作办公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