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人才工作部 高层次人才工作办公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快速通道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人才风采

王乔春:为了祖国的荣誉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10-11-17     浏览次数:

     

教育背景: 1978-1982年就读四川农业大学园艺系,毕业留校;1986-1988年留学丹麦皇家农业大学与瑞典农业大学获硕士学位;1994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应用微生物系作访问学者;1995-1998年任四川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常务副院长,省农科院园艺所所长;1998-2003年留学以色列西伯莱大学获博士学位并开展博士后工作; 2003-2008年任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应用生物系访问教授。
研究经历:1984-1990年,主要研究扦插繁殖机理与技术。1991-1995年,主要研究苹果与梨试管苗繁殖的机理与技术。1999-2008年,主要研究园艺植物与薯类植物的超低温冷冻及超低温脱毒的机理与技术,转基因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现任国际In Vitro Society会员;国际Cryo-Society会员;国际园艺学会会员。
  1999年,放弃待遇优厚的四川省农科院园艺所所长职位,王乔春博士将自己的人生永远定位在了学术研究上。数年后,王乔春三个字,与国际茎尖超低温冷冻脱除病原菌研究的奠基人连在了一起。
  2006年,张光强书记赴赫尔辛基大学访问,与王乔春教授不期而遇。在了解了他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后,张书记希望他能到我校工作。王乔春上网检索了一下学校,地处国家惟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第一个由科教单位组建的农林综合大学几个名词印入了脑中。
  2007年1月,他第一次跨进西北农林科大校园,学校给他的印象是蓬勃发展、充满活力。当年11月,在芬兰科学院院士Jari Valkonen教授不舍的眼神中,王乔春携带旅外数年的研究资料,和妻子回到了祖国,成为西北农林科大的一员。
       “在外国这么多年,拥有了多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也写了十余篇有影响的论文,但公布的作者前永远没有‘中国’两字。”王乔春说,“我回国,就是为了祖国的荣誉,就是为了让中国的名字出现在我所取得的国际学术成果名单上。”
  2008年3月,经费到齐后,他立即着手建设自己的实验室。从室内设计、设备构置全是他亲力亲为。“现在的实验室结构布局基本和我在芬兰的一样了,非常好!”
  王乔春全身投入了工作。目前他的研究主要包括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和脱除植物病源体技术。
       “植物种质保存会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一是全球可利用的土地资源非常有限,二是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很多,而我在这个-196℃的液氮罐里贮存的植物芽就相当于上百亩土地保存的种质。那么,在温度如此之低的条件下如何使芽存活?这就是我现在做的超低温种质资源保存研究。”王乔春指着实验室一个50升的液氮罐说。“人们感冒大多是由病毒导致,植物也和人一样,我们就利用超低温技术去除植物体内的病毒,这就是植物脱毒技术。”他生动地介绍起他的研究项目。
  就这样,这项世界尖端科研项目,被世界茎尖超低温冷冻脱除病原菌研究的奠基人之一的王乔春从赫尔辛基“平移”到了西北农林科大。“我们目前和国外的最前端研究处在同一水平线,植物脱毒研究保持领先。目前已开展了包括苹果、枣、葡萄、百合、马铃薯、甘薯等多项植物材料的超低温冷冻研究。”
  王乔春的另一个工作内容就是培养学生。“我的实验室是开放式的,不管是我的学生还是其他老师的学生都可以来这儿使用任何仪器,翻阅任何他们需要的资料。这儿是学校投资建立的,一定要资源共享。”他指着实验室说,“你看,我的实验室和办公室是一体的,这样我可以随时接触到学生,及时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为了提高学生们的英语水平,让他们接触到最前沿的科技资讯,他这儿所有的物品标识和资料文字都是英文。
  近日,他的一篇论文被影响因子为8的《Trends in Plant Science》杂志录用,“我们学校是第一作者!”王教授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明年4月份,作为大会特邀专家,他将以我校教授的身份参加在比利时召开的国际园艺学会主办的植物超低温生物技术学术大会,并作主题发言。
  谈起自己今后的打算,谦和的王教授说:“实验室刚刚起步,整个体系的建立会用一至两年的时间,下一步将争取新的研究课题,另外还是要重点培养学生,让更多的人掌握超低温研究这一国际尖端技术,使它在我们国家得到很好的发展。”
  “人生的幸福莫过于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我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工作做好。”


党委人才工作部 高层次人才工作办公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